社論-言咨悅懌,過悅必偽論台灣投資成長的虛實
經濟部日前颁布发表「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已通過40案,總投資金額逾2,000億元。隨後蔡總統也暗示客岁新台幣5億元以上僑外來台投資已達5,365億元,是比年來最高。不久前,主計總處發布首季GDP概估時,同樣不忘強調台商回台投資所帶來的效益。這些年台灣經濟低迷確實是投資不振而至,這裡的投資指的是企業蓋廠房、買設備、買專利的資本付出,這樣的民間投資會构成生產性資產,當生產性資本存量逐年擴大,一國生產力才能穩健成長。
以是任何有助於民間投資的政策都應予以必定,三年前總統大選結束後,甫上任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便看到這個問題,他暗示台灣比年的景氣疲弱和2008年以前不太一樣,此中有結構性的問題,陳主委以建立國家級投資公司、設置創新轉型基金及推動綠能、生技等五大產業為「三駕馬車」,以此推動投資,指望能擺脫低迷的场合排场。
但是,投資環境不單是取決於三駕馬車,更取決於政治環境,三年來台灣政治環境依舊紛亂,是以民間投資依舊低迷,依據國民所得統計,台灣過去三年民間投資均匀年增率只有1.1%,不单低於1990年月的11.3%,也不如馬總統執政時期的1.6%,這說明直到现在民間投資低迷的情況仍未獲改良。
我們必定当局比年很是尽力,在三駕馬車力不从心下,盱衡全世界貿易紛爭情勢,当即提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等待以此重修產業供應鏈,自年头以來通過資格審查的數字如日方升,發布的新聞稿也愈趨活潑,第十四次聯審會的新聞稿標題這麼寫:「大船入港囉!台商回流冲破兩千億,作伙撩經濟,台灣會更好」。
對於低迷的投資能恢復活气,我們同感歡喜,因為只有投資成長,低迷的景氣,停滯的薪資才可望改良。不過,我們也要提示執政當局正確理解投資的定義,而文官們更應以專業釐清投資的內涵,如斯方可讓行動方案不致因誤判情勢而功敗垂成,如下是我們的四點提示:
第1、釐清台商回台投資的虛實:依方案只如果受美中貿易戰衝擊、赴大陸投資兩年以上,且回台投資部门產線具伶俐化技術者即合适資格。
談台商回台,仿佛是這些企業皆自豪陸返台,事實上,這些企業多數的母公司都在台灣,是以這些投資究竟是原有在台母公司的擴廠計畫碰上当局優惠政策,轉而變成台商回台?亦或是新增投資?有待釐清,若只是原有投資計畫繞一圈變成台商回台,其效益生怕就沒有數字所呈現的這麼大了。
第2、釐清台商回台投資與民間投資的差異:台商回台冲破2,000億元,連蔡總統、蘇院長都難掩興奮之情,在臉書對外颁布发表,但是我們要提示當局,這裡的投資總額有極大的比例得花在購地,最後真正能計入民間投資(固定資本构成)的比例得打個扣头,過去曾有閣員看到經濟部列管重大投資金額大幅成長,高興不已,但不久他看到主計總處發布的民間投資依舊低迷,深覺迷惑,把專業幕僚叫來一問才大白其間的事理。國民所得統計認為地皮只是移轉,並未晋升總體經濟附加價值,故不與計入,這誠然是有事理的。
第3、各級文官應堅守專業具實陳述:執政者有權力決定政策的标的目的,但政策的規劃、執行及管考還是得由文官來執行。這些年各部會空降的政務官很多,其對業務天然不及文官來得认识,是以文官體系應該在規劃、執行各階段予以專業建言,這雖是難事,但文官還是得有勇氣,比方台商回台雖破2,000億元、創造20,000個就業機會,但是這只是審查通過的數字,到落實還有一段時間,自不應隨意拥护,事實上方案才啟動四個月,若統計部門宣稱投資已見成長,就業已見增长,豈不貽笑风雅。
第4、援用統計宜讓人看得懂:在台商回台冲破2,000億元的氣氛下,当局援用各項數字表達远景樂觀,無可厚非,但還是要謹慎些,日前蔡總統在桃園暗示:「去(2018)年新台幣5億元以上的僑外來台投資高達5,365億元,較前一年景長31%,是比年來最高。」不過,依投審會的資料,客岁僑外投資是114億美元,以匯率30.2計算也僅新台幣3,443億元,與蔡總統的數字有不小的收支,委實使人好奇。事實上,過辞官方文件上新台幣5億元以上的投資都是指經濟部列管的「重大民間投資」,而非「僑外來台投資」,蔡總統專業幕僚無數,也許这次談話还有意涵,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若何,數字還是要讓人看得懂為宜。
文心雕龍是我國文論的經典,此中《論說》一篇指出:「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咨悅懌,過悅必偽。」這意思是指說話雖然該讓人感触喜悅,但若過份讓人喜悅,即是虛偽了,我們以此勉文官堅持專業,不要為了取悅高層而拥护說了虛浮的話,同時也呼籲當權者以聽真話為樂,聞過則喜,能如斯,台灣經濟才有機會更上層樓。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