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在議員几回再三追問有關建立自貿區問題後,使自貿區再次成為朝野爭論的焦點。蔡總統更是第一時間跳出來反對說,不克不及讓「台灣貨」和「中國貨」分不清晰,在美中貿易戰正酣之際,重提自貿區不单影響台灣品牌的信誉,也將置台灣於美國報復的風險中。自貿區對台灣經貿發展到底是毒藥還是救命丹?
由於區域主義风行和保護貿易主義興起,加之美國為避免中國的突起爭奪世界霸主职位地方,不吝開啟中美貿易大戰,使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长,金融與投資風險提高,也讓世界經濟的远景蒙上一層陰影。在全世界化的國際分工體系下,融入世界與區域經濟整合中,特别對小型開放的經濟體有益,但對任何外來衝擊的因應也顯得懦弱,必要步步為營。
建立自貿區做為融入經濟全世界化的首要載體,與國際接軌必要強化體制鼎新與轨制創新。國際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內涵,包含以創新驅動的高附加價值導向、結合製造與服務的客製化、導入物聯網的新商業模式、節能減碳抗暖化、兼顧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永續發展。開放可加快國內的體制鼎新,但周全鼎新不容易時,經濟特區不啻是一條可行的捷徑。
在自由化、國際化與前瞻性的焦点理念下,法規鬆綁與轨制創新為重要,大幅鬆綁貨物進出、聘僱外籍專業人士與外商投資等各項限定,打造更優質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來台投資,同時創造更多國內就業機會,可以由多個點進行再周全推廣至全國適用,加快國內經濟自由化的推動,使台灣成為「自由經濟島」。今朝的自由貿易港區也是同樣的观点,但短缺完备的產業發展規畫,功效有限。
中國大陸勞動本钱上升與中美貿易戰的磨擦直接影響到區域內的生產鏈重組與再分工。台灣本是東亞區域經濟生產網絡的首要一環,此時正好給台灣廠商从新结构的機會,包含加強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技術互助與分离生產基地到東南亞國家,為達此目标,則營造更開放的投資貿易環境刻不容緩。
過去的自貿區給人的印象是針對兩岸互助的經濟特區,以是蔡總統才會認為中國貨在自貿區轉一手,變成台灣貨,造成台灣製造和中國製造分不清晰。起首,原產地證明國際上有必定的規範,不是隨便便可以洗掉,并且自貿區的設立權在我方,易於办理規範,可事先有用避免。自貿區只做出口不做內銷,也不會侵蝕本國產業。
更首要的是,現在國際局勢改變,中國大陸正面臨轉型的新常態,再加之中美貿易戰威脅,全世界產業鏈的重組已然發生,台灣有許多的冲破口,更必要及時掌控,结构全世界。以面向區域甚至全世界的開放著眼,在短时间無法参加區域經濟整合協議的情況下,由自貿區率先啟動台灣新一輪的開放鼎新,操纵雙邊或複邊協議加快與貿易夥伴的互助關係,不失為一劑有用的救命丹。(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传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