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發表於 2019-5-9 21:06:33

五四民主火苗 百年成炬照亮台灣

編按:一戰結束後,列強主張戰敗國德國在山東權益移轉給日本,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發起抗爭,並在全中國展開,一場「內除國賊,外抗強權」運動從此燎原之火,並影響數十年後中國文化啟蒙、愛國運動、乃至女權運動。值五四百週年之際,本報特製專題以紀念。

值五四運動百年,當年喚起中國青年反帝國主義的愛國情緒,及以民主、科學為精力的「新文化運動」,也深入影響台灣知識份子。時至本日,雖然五四運動相關學者看似是隨著國民当局來台,作家楊渡指出:「台灣民主自由,實可視為五四運動最具體的實踐功效。」

文學思惟 開啟新視野

楊渡指出,五四運動兩個面向,一是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反殖民帝國主義,两者影響更深遠的在文學、思惟開啟新視野,文藝上以白話文創作小說、新詩、新劇,題材更貼近人與現實。當時一批客居大陸的台灣青年,如被奉為「新文學運動奠定者和急先鋒」的張我軍,也在風潮下受啟蒙,將五四的苗傳回台灣。

張我軍1924年在《台灣民報》發表抨擊舊文學與舊詩人,引發台灣日據時代新舊文學論戰,也影響了如賴和等前輩文人。楊渡說,除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的衝擊,當時台灣舊詩社背後代表的,也是日本殖民的攏絡手腕,舊詩人常常唱和日本統治者脚色,而台灣新文學運動,也在全世界反帝主義、無当局主義風潮中成長,「透過書寫、戲劇,這種文化啟蒙也試圖解決台灣人當時被殖民的處境。」

民主與科學 孕育黨外

另方面,隨著胡適等五四文人隨國民当局來台,「《新青年》主張的民主、自由思惟,『德师长教师』和『賽师长教师』形象,即寻求獨立思虑,以科學論證冲破傳統迷信、威權崇敬,在戒嚴時期,實則啟蒙了台灣黨外運動。」楊渡指出,自由主義、黨外運動到民進黨建立,「可說台灣本日民主政治,來自五四。」

胡適容忍論 實為先進

台灣是五四運動百年最佳的功效,但另方面台灣民主仍離當時抱负有距離,楊渡以胡適當年〈容忍與自由〉一文指出,在老蔣威權統治下看胡適「容忍比自由更首要」之言,看似是文人對當權者卑恭屈节,但本日看他當年強調異見者也要學習容忍,不應堅持己意而别人皆非,「實為先進!」

如安在五四運動百年之際,以更多检讨和容忍精力,防止新權力者開民主倒車,还是台灣本日的課題。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四民主火苗 百年成炬照亮台灣